今年一月正式对外开放的广都博物馆,在这个春天赚足了眼球。
广都,是一个地铁站名,是一片区域,也是历史上双流曾经的名字。
未到博物馆,入目的先是瞿上田园一大片金黄灿烂的油菜花田,远处汉唐风的博物馆若隐若现。
菜粉蝶在花田中飞来飞去,油菜花的香味萦绕四方,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因为临近双流机场,一会儿就有一架飞机破空而过,飞机掠过古典造型的博物馆。正像是传统与现代撞了个满怀,让人对双流的历史和博物馆中的藏品更加好奇了。
只看这恢弘的汉唐风格宫殿建筑,会有种在西安的错觉。古朴的重檐宫殿被巨大的夯土台托起,庄严气派,这样的“宫殿式博物馆”,在成都是独一份。
博物馆建筑面积为9037㎡,采用了地面两层与地下一层的结构设计,地面一、二层分别承担着接待大厅、文创书吧、社教空间、学术研讨室、临展厅和文物库房、文物研究修复中心等功能。
而地下一层则是文物陈列与展览的重要空间。并且博物馆的选址也有一定巧思,这里极有可能是汉晋时期广都城的原址。
走进负一层的展厅,这片大地文明的画卷在面前徐徐展开。此处10万年以来的人类活动历史,被收纳进5大展厅,7个部分。
序厅“都广之野”
第一展厅“平原晨曦”
第二展厅“广都樊乡”
展廊“丝路源点”
第三展厅“蜀郡名县”
第四展厅“川中水埠”
第五展厅“天府重镇”
共七个部分
序厅
都广之野
广都,双流之原名,与成都、新都并称古蜀“三都”。
这片土地上,十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数千年的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广都,历史悠远,积淀丰厚。
“都广之野”概述了双流的灿烂文明和丰厚文化,为游客提供一个基本的印象,勾勒出双流的基本样貌。
第一单元
平原晨曦:石器时期的双流
王家堰遗址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约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双流就有先民生息繁衍。
那时候的祖先已经学会用石头制作各种工具,石刀、石斧、石核、石片等各有用处,让游客大开眼界。
石器时代人类的聪明不止于此,那时候他们也学会了制陶。陶器的出现,通常被视作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陶土选择、塑造成型,到器表装饰入窑烧制,制作陶器需要系列连续的生产流程,制陶逐渐成为新石器时代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专门手工技术。
第二单元
广都樊乡:古蜀时期的双流
《蜀王本纪》中记载“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反映了古蜀王国统治中心在成都平原上的变迁。
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发展的不仅是金属冶炼技术,还有农耕生产。
成都平原的农耕生产至迟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蜀地农业已发展到相当可观的规模。
而青铜作为金属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具有强度高、铸造性好与耐磨损等特性,其发明与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步入青铜时代。
展廊
丝路源点
第二展厅第三展厅之间,隔着一条长廊,便是丝路源点。
以成都为重要驿点的南方丝绸之路和古蜀茶马古道的路径展现眼前。
光影投于墙上,曾经的古丝路好像再次活了过来,丝绸之路像一根线一样,串起四川如珠如玉的各个城市。
第三单元
蜀郡名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双流
进入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蜀地日益繁荣,成为城市棋布、物产丰饶、文化繁荣的区域。
双流最早的建置为蜀郡广都县,与蜀地中心城市成都相连相依,伴随着成都“列备五都”的城市地位上升,广都成为成都南向通往长江水道的要津。
陶鸡、陶狗栩栩如生,镇墓兽面貌怪异,有的像外星人,有的像动漫角色……先人的想象力真是太天马行空了。
第四单元
川中水埠: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双流
隋仁寿年间,为避太子杨广讳,取左思《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广都更名双流。
蜀地自古灵关为门,玉垒为宇,沃野千里,地脉膏腴,是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中心。
这一时期蜀地经济发展迅速,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制作交子的楮纸在双流出产。
双流“路当孔道;近接成都,遥通藏卫”,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蜀锦纺织的中心。
第五单元
天府重镇: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双流
元明清三朝,双流虽多次调整而建置基本不变忽必烈中统年间,并广都入双流县。
在这一时期,湖广移民为双流的文化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
至今我们仍能在成都许多古镇看到一些外省的商业会馆——江西会馆万寿宫,陕西会馆崇宁宫,福建会馆天后宫,广东会馆南华宫,湖广会馆禹王宫。
这时期的瓷器、物件已经愈发精美,说是巧夺天工也不为过。
至此,广都博物馆就逛完了,确实是藏品丰富精美,值得一看!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