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双流的西北边有一座古镇,被誉为是成都茶文化的活化石,是通往老成都的“时光隧道”。
它就是彭镇,一座与世无争的百年老镇。
踏进彭镇的那一刻,便会被这里的生活氛围所感染,它保留着成都众多古镇都没有的松弛感。
彭镇是双流古场镇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
明时始名为永丰场,清初蜀中大诗人、祖籍为丹棱的彭端淑家族移居于此,从此得名为彭家场。
到民国元年(1912年)彭家场开设镇会,才定名为彭镇。
彭镇原是城西的水陆码头,素有“水陆要冲”之称,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是曾经成都粮、麻、油、蓝靛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山光草色翠岚拖,第一桥头春波多。
小艇远横杨柳岸,散人应自号烟波”
便是昔日彭镇的生动写照。
春天的杨柳河柳絮飞花,清风徐来,水面波纹如画,倒映着岸边景色。
如今,河边的柳河码头早已没有船只在此停靠,只有一座标记地点的石碑安静屹立在河畔,沉淀着悠悠历史。
而彭镇的生活也就像这杨柳河一般,经过百年沉淀,保留下了悠久茶文化和安逸的生活氛围。
茶,是彭镇的代名词。
在成都的古镇中,彭镇茶文化是最独一无二的存在。
“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江南十步杨柳,彭镇十步茶馆”。
彭镇沿街的商铺都以茶馆为生,门口摆放着竹编的椅子和茶桌,一家连着一家,十分壮观。
在彭镇最受欢迎的茶馆,当属观音阁老茶馆了。
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和茶客不远万里来到彭镇,只为捕抓住在彭镇残存的老成都茶文化。
观音阁老茶馆,因街中的观音阁而得名。
相传一百多年前,彭镇发生火灾,整个镇几乎化为灰烬,唯有此宅幸免于难。
后来当地居民将此处取名为观音阁,意为观音菩萨踩着的地方,能使人远离灾祸。
民国初期,观音阁被作茶铺,并延用至今。
观音阁老茶馆内的茶客们换了一拨又一拨,而老茶馆从过去到现在,从未改变。
老茶馆从里到外,还一直还保持着八九十年代的风格。
在老茶馆昏暗的白炽灯下,老茶馆内是陈旧且富有年代感的。
门口已经成为摆设的柜台,屋内斑驳泛黄的墙上印着红色大字报,凹凸不平的地面、陈旧的茶座家具、烧蜂窝煤的老虎灶......
这里一切没有一丝刻意的做旧,都带着浓浓的旧时光韵味。
靠近房顶的天窗带来源源不断的“穿堂风”,斜顶薄檐,让整个茶馆显得开敞通透。
若是遇上晴朗的天气,阳光便会从屋檐的缝隙处探进屋内。
几束阳光就像时间的脚步,在屋内的陈设上缓慢移动;光影流转间,时间在这古朴的老茶馆内悄悄流逝,竟无人察觉。
“一城居民半茶客”的老成都茶馆生活在这里延续了近百年,在这里能看见老成都的松弛悠闲的生活方式。
茶客们每天按时出现在茶馆内,点一杯茶便能坐上一下午。
在这里和朋友摆龙门阵、听评书、打瞌睡、掏耳朵......一个立体的老成都生活图鉴,便在这座老茶馆内徐徐展开。
彭镇街道的老建筑和街道掩藏在高大的法国梧桐洒下的树荫里,风一吹就能听树叶随风起舞的“沙沙”声响。
街上古老的小青瓦房、木板排排铺林立,过滤掉车马喧嚣,旧时光在这里得以保存,如同风干的标本。
彭镇的街道不算热闹,但小街小巷内却格外有烟火气息。
住在巷子里的人家,门前种着各种鲜花,一位老奶奶拿着水壶在不紧不慢的浇着花。
不需要刻意营造,彭镇的生活气息也能从这些细节中一点一滴的渗透出来。
彭镇的生活,就是理想中退休生活的真实写照。
门前种花、老茶馆喝茶、和老友聚在一起打麻将......日子过的安静而缓慢。
在这里,仿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都拉近了不少。
那古朴娴静的慢生活状态,是老成都特有的松弛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