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中式志怪动画短片《中国奇谭》广受关注,一片好评中也有不同声音,有人以家长身份发文质问:“这样一部动画片,想教给孩子什么呢?有什么教育意义吗?”
有网友怀疑所谓家长的身份纯属捏造,认为这就是“引流帖”。究竟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但以“保护孩子”为名对动画片表达质疑的情况,确实非常常见。从狼羊互斗的情节,到少女彩色的头发,都曾让一些家长忧心忡忡。而此类新闻每每见诸报端,必然招致另一批观众的嗤之以鼻,双方你来我往、剑拔弩张,总想争出个高下,但又往往不了了之。该怎么看这样的争论?
其实,文艺作品向来众口难调,批评亦是大家的权利。但批评不等于讨伐,仅从个体经验出发,便对一部作品喊打喊杀,冠以“毁童年”之类帽子,着实有些过激。传播学中有个“第三人效应”,说的是人们在判定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时,往往存在一种思维定势,即认为相关内容对“你”“我”影响不大,但对“他”一定危害甚矣。家长们的爱子之心可以理解,但是不是也如这一理论所言,夸大了臆想中的负面影响呢?按照这样的标准,只要有打斗场面、灰暗场景,就涉嫌暴力、惊悚,那留给动画创作的空间还有多少呢?说白了,对文艺作品,特别是面向孩子的作品进行审核筛选是必要的,但以“把关”之名大杀四方,属实有些过了。
知名作家迟子建曾感言,“真正繁荣的文艺是一条滔滔大河,要有包容的心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日俱增。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也留下了诸多好素材,催生了种种新技术。从供需两端看,我们正迎来文艺创作的黄金时代。而精品力作的诞生,注定是大浪淘沙,没有多领域多题材的尝试,没有一部作品接着一部作品的积累,坐等经典横空出世并不现实。就拿动画来说,上世纪“中国学派”一度惊艳世界,但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商业性和现代性的转换而渐渐衰落。如何让中国动画再度崛起,成为许多从业者、爱好者的心头关切。少一点苛刻,多一些包容,为每一次进步点赞,即便是批评,也应当是善意的、建设性的,这才可能涌现更多“中国奇谭”,让中国动画重现辉煌。
“你花的每一分力气,观众都会回馈你,回馈你两分、三分,甚至四分的褒奖,我觉得观众是既诚实又慷慨。”面对走红,《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如是说。批评缺点但不上纲上线,表扬优点但不夸大其词,我们相信,一个健康的舆论氛围将为佳作频出的明天奠定基础。(崔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