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雷州市沈塘镇发挥一帮“和事佬”知根知底“神奇功能”,成功化解一起长达13年的人身损害历史旧案。(11月12日《湛江日报》)
11月12日湛江日报以《沈塘“和事佬”人到事了》为题,报道了雷州沈塘镇探索基层调解的创新做法。这种基层调解新模式,有个形象又亲切的叫法——“石头—剪刀—布”。
众所周知,“石头—剪刀—布”原指一种游戏。其规则清晰、断事简捷,相信大家小时候都玩过。尤其是遇到“这个玩具谁先玩”“这次谁先扮老师”这一类互不相让、协商不了的问题,小伙伴们便喜欢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
其实,“石头—剪刀—布”可不只是小孩子玩意那么简单。某种程度上说,这代表着“规则”与“公平”:事先有公正的规则,即“石头锤剪刀,剪刀剪碎布,布又包裹石头”,这一规则不偏私任何一方;不同的主体发生利益碰撞,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规则解决;通过这一规则所产生的结果,无论对谁更有利,大家都尊重结果。从这一点来看,“石头—剪刀—布”与调解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平和公正地解决争端。“石头—剪刀—布”,在经济学上属于博弈论中的混合战略问题。而调解的出现,正是为了帮助双方找到博弈的“最优解”。因此,以“石头—剪刀—布”来命名基层调解模式,并类比推导其解决问题机制,诸多创新做法着力令人眼前一亮。
从报道来看,沈塘镇的“石头—剪刀—布”调解模式,主要讲的是建立“和事佬”工作室,返聘10名沟通协调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退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调解员。其中,“石头”指“和事佬”的加入形成了调解工作的合力;“剪刀”是指剪掉阻碍乡村振兴的“内结节”,有效推动基础社会治理和平安雷州创建的“外治理”,实现双赢局面;而“布”则是指多措并举,织就调解覆盖面更广的大布网。
下一步,沈塘镇应坚持系统思维,理顺逻辑关系,更深入地探索“石头—剪刀—布”调解模式。
“石头”,是五指成拳。除了是在基层中引导各方参与调解,形成更大合力,打出调解“组合拳”之外,笔者认为,“石头”更代表着一种规则的约束之力,坚如磐石。大家可能都有这种感受,小时候初玩“石头—剪刀—布”游戏,很认真也很当真,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人开始“玩心眼”“耍无赖”,甚至输了就要求重来,这时又没有强有力的监督。结果是这次你“耍赖”,下次他“不认账”,久而久之,“石头—剪刀—布”定纷止争的作用就消磨掉了。但调解不同,我们应该通过调解在群众中有意识地树立起规则意识。
“剪刀”,是食指与中指伸直,其他手指卷曲。人们比“剪刀手”,用来表达“胜利”的意思。当然,两根手指也可理解作“分歧”,分歧过大,就凸显了出来。而调解,正是为了解决分歧、助力双赢。基层调解的“剪刀法”,必须弄清楚“两个刃面”代表着什么,如何双向发力剪断矛盾纠纷的隐患链条。同时,也要弄懂“剪刀”中蕴藏的“杠杆原理”,找到基层调解“四两拨千斤”之法。
最后,“布”是摊开的手掌。在一些人眼里,这是打耳光的一巴掌,但另一些人看来,则是代表友谊的握手言和。究竟是“打脸”还是“握手”,就看调解的效果如何。古时,用“布衣”指广大百姓;同时,“布”代表着一种包容态度。因此,调解模式中的“布”,应该含有广泛联系群众、增强社会包容性的工作方法。
希望沈塘镇能好好思考“石头—剪刀—布”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可能的话,进一步对基层矛盾分歧进行分类——什么属于“石头”般的顽固难题,什么属于“剪刀”般的对立分歧,什么属于“布”般的普遍隐患?然后,再梳理出对应的“石头—剪刀—布”调解方法,比如以“石头调解法”的规则之力消除“剪刀”类问题的分歧。期待沈塘镇能探索出更多好做法,让“石头—剪刀—布”成为湛江基层调解的一个闪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