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珍贵文物 品汉唐风采
(相关资料图)
“海丝·湘江和声——汉唐时期湘江流域对外交流遗珍展”在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开展
长沙晚报8月29日讯(全媒体记者 朱华)29日,“海丝·湘江和声——汉唐时期湘江流域对外交流遗珍展”正式开幕,来自10家文博单位的186件珍贵文物联袂展出。当天,“海丝·湘江流域对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同步举行。
汉唐时期长沙就是南北商贸交汇地域
湖南地处南北要冲,扼踞东西咽喉,受益于贯穿南北的湘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陆路中转站。这一通道,往返的不仅仅是货物,同时也承载着文化的交流,这些在186件展品中得到了印证。
走入展厅,厅中4件展品赫然入目,最打眼的就是造型优美、生动逼真的胡人牵马铜俑了。只见牵马的人俑,深目、高鼻梁、浓眉大眼,胡髯卷曲,耳上穿环,戴帽着履,穿交领右衽紧袖长袍,腰间束带站立,左臂曲于胸前,右手上举作牵马状。旁边的马健美膘壮,竖耳,微仰首作嘶鸣状。该文物于1976年出土于衡阳衡南县,如今收藏在湖南博物院。
“早在汉代,湖湘汉墓中就有胡人奴婢俑的出土,尽管数量不多,但造型令人瞩目。这是胡人在汉代已深入湘江流域的确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旁征博引,从现存出土文物、古籍诗文中验证,汉唐时期长沙就是南北商贸交汇地域,是胡商趋之若鹜的地区。
“这些湖南出土的汉唐时期文物,从原材料、外观造型或制作工艺等方面,不同程度蕴含了异域文化元素,体现出湖湘之地的开放包容与互学互鉴。” 讲解员彭宇亮指着一串漂亮的珠宝手链介绍,珠串由红玉髓珠、琥珀珠、玛瑙珠、金珠、银珠、水晶珠组成,共12颗,“此珠串除琥珀动物珠可能为外来材料本土加工外,其他都是来自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典型海丝贸易珠饰。”
中晚唐时期长沙是阿拉伯人活动的重要地区
另一侧灯光下,泛着光泽的青釉褐绿摩羯鱼纹大碗,则以其独特的花纹吸引了众人的注意。据悉,摩羯鱼是当时印度佛教中的神兽,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摩羯鱼纹也成为当时长沙窑主要的纹样。人们把摩羯鱼画到碗上,希望借此得到恩惠和保护。
“古代东西方的文明交流是写在了中国陶瓷上的,而长沙窑无疑是最早最大宗的窑口之一。”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建毛表示,长沙窑器型和纹样上大量模仿海外陶器、铜器、金银器和织锦中的艺术元素,有迹象表明,中晚唐时期长沙及洞庭湖区是阿拉伯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他们参与了长沙窑外销产品的设计定样或制作。同时长沙窑将载有诗文警句、茶酒文化等带有中国文化印记的瓷器运往海外,对外传播了中国文化,“长沙窑的大规模外销,推动了陶瓷之路的繁荣。”
本次展览设在长沙铜官窑博物馆一楼展厅,将持续到2022年10月29日。由望城区人民政府主办,长沙铜官窑博物馆、湖南博物院、长沙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0家文博单位共同承办,通过“战国时期湖南对外文化交流”“通江达海的湘江航运”“湘江上的璀灿明珠——长沙窑”等篇章,讲述汉唐时期湖南湘江流域对外交流盛况,向世界展示湖湘儿女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深入推动湘江流域海丝文化研究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