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弘扬创业精神 迈向科创之城

科技日报
2023-01-04 11:22:39

温州:弘扬创业精神 迈向科创之城

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资料图片)

在重型轨道车的牵引下,正在试跑的温州市域铁路S2线动车组依次驶过站台……这辆装备大量“温州制造”的列车最高运营时速达140千米,彰显着这座城市提速发展的决心。

其中,环保且维护成本低的“轨道车辆无油风源系统”由老牌温企瑞立集团“十年磨一剑”研制。从生产低端塑料配件起家的瑞立,30多年来逐步壮大为国内最大的制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正泰、德力西、华峰……像瑞立这般在改革开放春风下成长的温州企业,不约而同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

创新成为新时代温企的新标签。温州系统构建了“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格局,并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过去以艰苦创业闻名的温州人,走上依靠创新驱动、人才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出低谷,认定创新“华山一条路”

改革开放后,温州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形成以“小商品、大市场”为特征的温州模式,点燃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

2010年前后,一度热衷赚快钱的温州民间资本从实业抽离,造成产业空心化,甚至形成了中小企业倒闭潮,以致该市多项经济指标低于浙江平均水平。

2012年,温州召开世界温商大会,发布“重振实体经济、提振发展信心”的宣言,走上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

“公司也曾参与投资酒店服务业,之后毅然决定做精做强主业。”瑞立集团副总经理潘银斌介绍,近年来,企业重点布局新能源、轨道交通等前瞻性领域的研发,围绕产业链重组并购多家科技型企业,R&D投入比连年保持在4.5%左右。

得益于专注实业,瑞立汽车零部件板块产值从2015年的25亿元增至2021年的102亿元。

过去10年,温州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约7倍,累计超过3700家。其中,2021年温州全市GDP达7585亿元,GDP及研发投入强度较2012年均翻了一番。

插上了创新的翅膀,如今温州经济总量重回浙江第一方阵。

产业升级,新旧转换迸发澎湃动能

伴随着火花迸射,10厘米厚的碳钢板材短短4秒就被激光穿孔,在奔腾激光(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内,自研的4万瓦激光切割机正进行着参数调试。

10年前,奔腾激光百人团队从武汉光谷迁至温州。奔腾激光办公室主任唐爱敏回忆道,企业几乎是从零开始,但温州政府给予了最大关心和支持,“其他的不说,单各类扶持资金就超1亿元”。得益于市政府的雪中送炭,奔腾激光年产值也从2.5亿元增长到25亿元。

如今的温州正着力培育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批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瓯江两岸茁壮成长。位于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一座新能源产业园已初具雏形。园内的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短短5年就跻身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前十,2022年营收有望破百亿元。

发展数字经济、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和生命健康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州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项目招引、平台创建、企业培育、政策支持等举措,有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据悉,温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排名浙江第三。

厚积薄发,广纳贤才建设浙江“第三极”

“入职半年来,课题组致力于调控干细胞定向分化研究,为心脏搭桥等不同的临床场景服务。”瓯江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王鹏元介绍,实验室设有成果转化的控股公司,科研人员只需要专心做自己的事,这是当初温州吸引他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经,温州人商行天下,走出去远比引进来的人才要多。栽下梧桐树,方能引凤栖。如今温州已建设引进浙江省实验室—瓯江实验室、浙大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56家,科创平台、孵化机构星罗棋布,让科技人才得以大展拳脚。

2019年,温州首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连续四届的成功举办让世界各地青年科学家看见温州、了解温州并加入温州。

4年时间,全职院士、鲲鹏专家数量实现“从0到1再到13”的跨越式跃升,温州跻身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第27位。

2022年,温州已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八大抓手”,包括推进创新型人才引育、科技战略平台建设、孵化育成体系构建等,正加快打造天下英才创新创业、大展宏图的热土。

下一步,温州将坚持创新首位战略,紧扣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目标,持续提升“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留才”的精准性、实效性、前瞻性,为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提供硬核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578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