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安徽优势 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国际商报
2022-03-14 08:58:56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张箭从事商务工作近30年,是商务战线的一名老兵。多年来,作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中部省份,安徽大力发展商务,在全国商务发展格局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张箭就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加快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话题接受了国际商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和空间,要在开放和区域协同发展中释放优势,在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中加速一体化发展,在对接高水平自贸区中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国际商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地方商务领域可在其中发挥哪些作用?您认为中部地区如何才能更高质量地承接产业转移?

张箭:商务工作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贸试验区、开发区等开放平台的联动发展,商协会、重大展会活动的交流合作,口岸通道的互联互通,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等,极大加快了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不同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进而推动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腹地广阔,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巨大。一是在提升开放平台能级上用力。完善自贸试验区、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加快中部城市快速通达重点项目建设,依托交通动脉协作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支持省际毗邻县(市、区)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示范区;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建设,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努力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二是在市场力量运用上用力。通过推动省际重点行业协会、商会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区域间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深度对接。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加强法律服务、民间智库服务、商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合作,通过市场力量加强区域间的制度衔接、政策协同。三是在落实国家战略上用力。中部崛起要充分借力长三角,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作为中部地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桥头堡”,更要抓住全球资本重组、沪苏浙产业梯度转移的时机,积极承接有利于本地发展的产业转移,支持建设省际产业合作园,扎实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工作,创新合作模式,推动中部更好地携手长三角,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互补。

国际商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4年提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首次提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安徽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有哪些优势?在流通消费等领域,您建议如何加快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

张箭:安徽内陆腹地广阔,市场空间广阔,消费潜力巨大,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明显。近年来,全省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6年的1万亿元跃升至去年的2万亿元,实现5年翻一番,在全国排名上升至第8位,6年总量在全国提升5位。

国家统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沪苏浙皖突破“行政区经济”范畴和藩篱,让商品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打通区域间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互联互通的堵点、痛点,合力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构筑长三角地区连片市场,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从流通消费出发,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加快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一是引导长三角市场联动发展,支持沪苏浙皖在电子商务、商品流通、老字号发展、消费促进等方面加强合作。例如,深化长三角大宗商品期现一体化交易市场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多层次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二是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发挥长三角供应链一体化发展联盟作用,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区域信息、技术、人才、资本的流动与共享,加快长三角供应链企业的协作和联动发展。例如,建设数字供应链创新服务重大应用场景,加速推进长三角区域托盘循环共用体系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等。三是共同办好促消费活动,发挥“五五购物节”长三角消费节庆联动平台作用,加快打造近悦远来的消费环境。持续办好“苏新消费”“皖美消费·乐享江淮”等促消费活动,共同打响“浙里来消费”品牌等。

国际商报:在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安徽作为中部省份,如何更好借力RCEP加速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

张箭:RCEP生效后,90%以上的货物将实现零关税,同时适用原产地累积原则,加之配套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利好安徽省自贸试验区内集成电路、光伏、家电、有色金属、纺织服装、农业等产业的贸易发展;负面清单的投资开放模式也有利于全省吸引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高端制造领域投资。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安徽自贸试验区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打好“自贸提速”攻坚战,围绕RCEP等规则条款开展制度创新,在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争取国家赋权,加大开放压力测试,构筑开放载体新优势、开放平台新优势、开放链接新优势、开放通道新优势、开放合作新优势、开放金融新优势、开放环境新优势,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责任编辑:571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