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产业增长快且集聚效应显著

深圳商报
2022-07-22 09:30:50

一片小小的新型石墨烯导热膜,能够帮助手机散热效率提升20%-30%;一款名为“KC63”的压敏型PVC绝缘胶带,即便长期在户外恶劣环境下,依旧不老化、不断裂、不褪色;一小撮不起眼的金属软磁粉末,却能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提供快充“能量”……这些如此“能打”的“特异功能”,离不开新材料发挥的作用。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今年6月,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下称《意见》)和《深圳市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意见》提出,推动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行动计划》提出,要打造新材料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高地,到2025年,我市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

产业增长快且集聚效应显著

近年来,深圳新材料产业快速增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已逐渐成为深圳新的经济增长点。数据显示,2021年我市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到324亿元。目前,我市新材料领域规模以上相关企业超过500家,拥有新材料上市公司超过40家。

深圳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前沿新材料等7大领域。“深圳新材料产业在良好的发展基础、完善的政策及金融环境支持下,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所覆盖的细分领域众多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中在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新材料行业协会会长陈寿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陈寿说,之所以产生如此集聚效应,离不开其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位于全国前列,这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位于产业链上游的电子信息材料发展。”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新能源材料的锂电池也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据了解,在电子信息材料上,深圳涌现了以丹邦科技、顺络电子、盛波光电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在新能源材料上,深圳拥有完整的充电电池产业链,既有专注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有从事电解液的,也有深耕电池隔膜的,产业链涵盖了锂电池的四大主材,代表企业有贝特瑞、新宙邦、星源材质等。

诞生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去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制造业单项冠军第六批遴选和第三批通过复核企业名单的公示》,其中,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容器化学品入选单项冠军产品名录。

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不止新宙邦一家。在位于光明区的贝特瑞工业园区公司展厅内,放置了一瓶瓶黝黑的硅基负极材料。贝特瑞是全球行业领先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公司的负极材料出货量已连续9年位列全球第一,是当之无愧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而入选全国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铂科新材,无论是变频空调还是新能源汽车和手机的快充模块,都要用到它们的金属软磁粉芯材料。

“隐形冠军”为何如此“盛产”?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刘兴贺看来,这与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分不开。“深圳已形成了政策扶持、金融支撑、梯队培育、公共服务配套等一套较为完备的培育体系,这为‘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突破核心技术是关键

作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材料,新材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抢占制高点,必须要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刘兴贺坦言,深圳新材料产业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记者注意到,《行动计划》不少谋篇布局均与新材料创新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有关。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我市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完善,建成一批大科学装置、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高水平创新载体。其中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行动计划》提出,结合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的重大需求,聚焦产业发展瓶颈,攻克一批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组织新材料生产单位、装备研制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联合攻关,加快专业核心装备和关键原辅料的研发和应用示范,在新材料研发、生产、测试所需的核心设备、仪器、控制系统等实现自主突破。(首席记者 陈小慧)

责任编辑:354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