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景区的建筑布局是怎样的?
布局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建筑为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主要为木构建筑。殿宇六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
特点
文殊院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导,建筑风格主要为重檐歇山式、单檐悬山式等,皆呈内向型布局。受佛教文化影响,建筑坐北朝南,布局封闭。建筑的布局按照严格的层次和等级区别,体现礼制的制约。连接主要宗教建筑的是木石结构的长廊,长廊贯穿连通着僧侣的念佛堂、斋房等功能用房,一个个宗教建筑点形成递进式的空间院落,围合起来的空间形成庭院,这个庭院就是建筑群的核心。
文殊院景区有哪些文物遗存?
佛陀舍利
佛舍利是佛教中最为珍贵的圣物,文殊院宸经楼内就供奉有一粒佛骨舍利,为20世纪20年代,蜀中大德能海上师朝礼印度菩提伽耶时,重庆酉阳籍僧人佛金法师在菩提伽耶经管香火,佛金法师将其供养的佛骨舍利请能海上师带回文殊院供奉。
玄奘法师顶骨舍利
寺内宸经楼左侧供奉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系20世纪40年代在南京报恩寺发现,因成都是玄奘法师出家后受戒之地,同时玄奘法师还在此生活过五年。由此殊胜因缘,从南京请回顶骨舍利一份供奉。玄奘法师以其不畏艰险西行求发、不为世困全心阐教的精神,被鲁迅先生誉为“民族脊梁”。
天题瞻榜
清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清圣祖玄烨所写“空林”二字横幅,中钤“康熙御笔之宝”朱文玺印一方,左书“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仲冬”,右书“钦赐四川文殊院僧超存”。文殊院因此“空林”二字又名“空林堂”。
缅玉敷龛
寺内大雄宝殿的佛龛中,各供有缅甸玉佛一尊。左侧的玉佛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4月,院僧性麟和尚远从缅甸请回。右侧的玉佛,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院僧登云和尚从缅甸大金塔请回。
群窟涌光
文殊院收藏石刻释迦文佛群像一龛。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由文殊院第十五代住持僧禅安和尚从本市西郊报国寺废址中发掘。此群像为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康胜所造,正面中央雕刻释迦立像,背面刻经变故事《维摩示疾图》,全龛共计人像六十个,艺术价值较高,是四川石刻艺术的重要成就,后被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内,且被列为精器。
双杉表瑞
大雄宝殿后檐阶外,有两株古杉树,各高15米,是寺中最老的古木。相传这两株古杉是古信相院三门前一对和华表一样的大树,当年慈笃禅师就在这两棵树之间结茅。原树1963年枯死,后重植。
田衣绚彩
田衣绚彩又称田妃袈裟,是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所宠爱的田妃所绣,共248尊佛像。传说田妃为仪陇人,所以曾经收藏于仪陇西寺,民国十一年(1922年)后转藏于文殊院宸经楼。
舌华涵宝
舌华寺内藏有血书佛经四部,即:《华严经》,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绍基和尚血书;《法华经》,先崇和尚血书;《楞严经》,开明和尚血书;《法华经》,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完成,佚名。四部佛经都是由和尚们发愿,刺破自己的舌头取血,长期抄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