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权益资产波动加大,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固收+”产品发行有所收敛。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前7个月,“固收+”产品发行量约为1.3万款,较去年同期降低35.6%。
分析人士认为,近期“固收+”产品发行降低主要和市场环境有关,但这些环境变量在实时变化。长期来看,“固收+”产品可通过下沉资产、品种、信用和期限来增厚收益,仍将是理财公司在资管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赛道。
“固收+”产品发行量下降
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近年来,银行机构纷纷布局“固收+”产品,探索权益市场。不过,随着权益资产波动加大,今年以来,“固收+”产品亦悄然降温。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银行理财(含理财子公司)“固收+”产品发行量约为1.3万款,较去年同期的近2万款降低了35.6%,在产品总数中占比也由去年的49.3%下降到45.4%。
在发行数量减少的背后,今年以来,部分“固收+”产品业绩基准出现明显回撤,令投资者更趋谨慎。
从业绩比较基准来看,今年同期“固收+”产品也较去年有一定下降。据普益标准数据,2021年1月至7月,银行和理财子公司新发行的“固收+”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17%,而今年同期为4.10%。
招商证券报告显示,8月上半月,定开固收+理财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平稳略降。大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定开固收+理财产品半月年化收 益 率 分 别 为 3.42% 、 5.80% 、5.00%,分别较2022年7月下半月下降了2.16、0.96、0.37个百分点。
普益标准指出,“固收+”产品发行降量除整体理财市场遇冷外,还和其独特的投资资产息息相关。“固收+”产品往往会投资权益类资产和长久期、低风险等级的固收类资产来增益收益。
从7月权益资产看,受到疫情散发、地产低迷、高温气候的扰动,市场的盈利预期从修复进入休整期,权益资产盈利不及预期的风险加大;固收资产走势看,虽然7月整体绝对表现较好,但相对视角看,无论是信用利差或是期限利差在7月均有所走阔,意味着相对视角看,“固收+”产品投资的固收类资产波动较纯固收的理财波动更高。综上,赔率上看近期“固收+”资产的操作难度较高,胜率上看“固收+”资产短期盈利预期较弱,因此理财公司发行“固收+”产品有所收敛。
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随着全面净值化时代的到来,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经历了一场“破净”浪潮。虽然随着债市和A股市场逐渐回暖,理财产品收益有所回升,但震荡的市场和“打破刚兑”的产品亦令投资者趋于谨慎。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 截至2022年6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中数量最多的仍为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 的投资者,占比为35.51%。“由于上半年市场经济环境相对震荡,理财投资者整体投资风格更趋于保守,风险偏好为三级(平衡型)、四级(平衡型)和五级(进取型)的投资者数量占比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分别减少1.81、0.34和0.22个百分点。”
光大证券报告认为,在净值波动加剧背景下,为适应投资者稳健投资的诉求,银行理财在产品端将通过加大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放力度、拉长权益类产品的封闭期限等方式,一方面增强新发产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弱化净值波动可能对产品规模形成的潜在扰动。但是中长期来看,过往理财主要通过非标资产等投资增厚收益的模式难以为继,增配权益投资成为转型的必然之选,同时也是监管鼓励的方向。
而相对于纯固收产品,“固收+”类产品能够更好地结合债券市场和权益市场的优势,获取稳健收益的同时博取相对高收益。在分析人士看来,“固收+”产品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
“近期‘固收+’产品发行降低主要和市场环境有关,但这些环境变量在实时变化。”普益标准指出,中期看,随着经济自发修复力量的增强,市场主体活力逐渐提高,固收类资产进入鱼尾行情,而权益类资产的相对优势将更加显著,彼时增配权益资产的“固收+”产品将获得超额收益,发行市场也将逐渐回暖。
普益标准认为,长期看,在资管新规的净值化转型要求下,银行理财的整体波动加大,纯固收类产品面临债券基金的挑战,而“固收+”产品则可通过下沉资产、下沉品种、下沉信用和下沉期限来增厚收益,能充分发挥银行机构的信用管理优势,是理财公司在资管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赛道。预期理财公司会加大“固收+”产品的投研管理能力,这有利于其长期发展。(本报记者 吉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