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周,债市表现波澜不惊,延续窄幅波动格局。
(资料图)
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考虑到消费因疫情扰动存在不确定性,储蓄转换的能力也有待验证,地产修复大概率无法一蹴而就,这意味着整体宽信用的生效可能还会呈现一个相对缓慢的、程度可控的过程。由此,对于2023年的债市不必过于悲观,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或在2.6%至3.0%区间内窄幅震荡,建议投资者把握年初的布局机会。
乐观情绪有所升温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19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呈小幅波动状态。举例来看,SKY_3M跳涨2BP至1.97%;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微跌1BP至2.42%;SKY_10Y下探1BP至2.91%。
显然,尽管本周公布的2022年四季度和12月经济数据略好于预期,尤其是消费品零售降幅收窄,但这并未对债券市场构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基本面总体仍处于弱现实之中。
“个人认为,2023年国内经济将呈现修复性回升,无论是服务业消费还是地产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需求的回升不见得会超过供给,不一定会明显拉高通胀和利率。”一位机构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对于债券市场来说,站在较为乐观的角度考虑,利率不仅没有趋势性上升的风险,甚至在预期差的情况下存在回落的可能性。”
“近几年,在疫情扰动下,我们无法有效对债市进行特别长期的、具体时点的预测。”华创证券固定收益组组长、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说,“我们判断债市可能存在40BP至50BP的波动区间,理财赎回等机构行为可能会结构性地放大市场波动,但是债券市场难以进入到特别典型的、收益率趋势上行的熊市环境中,大概率仍会以震荡为主。”
“2023年,国内经济在预期改善、低基数的基础上或将呈现弱修复态势,通胀压力料整体可控,同时经济复苏较为曲折,中间可能存在反复。”海通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姜珮珊预计,“2023年债市的波动率或加大,节奏‘先下后上’,届时10年期国债的利率中枢会落于2.70%至3.15%区间。”
积极因素陆续显现
根据券商测算,2022年12月,境外机构于国内债市的主要券种托管规模环比增加了571亿元(11月减少了451亿元),是连续10个月减持后第一次正增持,主要增持同业存单和国债,分别增持了416亿元、236亿元。
无疑,外资的重新流入,也对国内债市构成了有力支撑。
事实上,自2017年“债券通”启动以来,外资流入国内债券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
在业内专家看来,近期外资重新流入背后,一方面是海外资金年初配置带来的“开门红”效应。更重要的是,站在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考虑,当前境外机构不管是对中国经济、地产风险,还是对美联储加息的担忧,都在明显缓解和改善。中国资产的性价比提升,是吸引外资加速回流的关键。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长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民币资产本身的吸引力必然将不断增强,而政策的支持会让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如虎添翼”,境外资金的持续流入实为大势所趋。
“2022年由于美债利率快速上行,美元走强,人民币走弱,中、美国债利差出现大幅倒挂,因此外资对人民币债券的配置力度有所偏弱。”瑞银证券中国利率市场策略分析师夏愔愔亦表示,“2023年随着中美利差倒挂的修复,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强势会发生逆转,境外机构配置人民币债券需求亦有望进一步恢复。”
把握年初布局机会
总而言之,在市场多空交织的大背景下,当前不少机构对于年初布局释出了相对积极的态度。
“2019年以来的实战经验显示,确定性的票息收益是占优策略,资金稳定环境下增加一些杠杆收益也是比较稳妥的投资策略,特别是经历了去年底的债市调整以后,现在利率债以及高等级、短久期的信用品种具备配置价值,票息策略的收益率较为可观。”周冠南说,“至于配置节奏方面,一季度,伴随年初配置盘的进场,叠加两会前后可以期待货币宽松政策,因此债市表现应该不错。二季度,各机构应开始重点关注基本面数据,在疫情管控政策放开、地产调控政策加码的背景下,基本面数据可能会反映经济内生动能的修复,使债券市场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多一些。至于下半年,债市走势需要进一步根据基本面数据表现和疫情变化进行判断。”
来自中金公司的研究观点认为,对于交易型机构,现阶段想要提高波段交易的胜率,需要适度地进行反市场预期操作。至于配置型机构——以持有到期为目的的资金,考虑到其配置需求始终存在,因此配置时点的选择才是关键,而更好的“买点”可能也会出现于市场偏悲观阶段,因为在债务杠杆的约束下,利率并不具备持续上升的基础。
从当前的债市表现来看,“我们认为已经孕育了一定的反向交易机会,在强预期、弱现实的大环境中,10年期国债利率抬升到2.9%之上,所反映的债市一致悲观预期可能已较高,在现实没有进一步获得强化的情况下,适度的反向布局可能要优于顺势而为。”上述交易员表示,“跨节后包括流动性重回宽松、弱现实延续等因素,可能都会成为潜在预期差,推动利率重新下行,尤其是前者,发生概率并不低。所以短线操作上,个人认为于当前点位,投资者不妨更积极一些。对于交易盘而言,预期差落地的胜率较高;对于配置型力量来说,当前利率点位已经超过2022年初时点,且与不断下行的贷款利率相比,债券性价比优势走扩,边际上的配置吸引力也在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