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7月28日,首届“红树林之城”主题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启动仪式举行,旨在营造湛江“红树林之城”浓厚氛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7月29日《湛江日报》)
连日来,湛江红树林频频“出圈”,先是签约无人机项目,加强红树林日常监测与管护,又推出“红树林之城”主题海报、主题公交车,就连新华社也发布视频探秘位于湛江的国内最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紧接着,我市又启动了首届“红树林之城”主题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这一套宣传湛江红树林“组合拳”,打得有声有色。
近年来,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外观、创意、趣味性、历史价值和实用性,都有了更高的融合追求。于是,一些文创产品频频走红“出圈”,甚至成为某些景点、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在昆明翠湖边上,一边观赏漫天飞舞的红嘴鸥,咬一口“讲武雪糕”,喝一杯“将帅摇篮”咖啡,品一段“革命熔炉”的历史,那是“文旅+文创”带来的美妙体验。讲武堂、西南联大等IP符号的不断火爆,正是昆明文创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其背后,是昆明城市营销的一个思路——以文创为文化使者,以文创推广城市文化。昆明市文产部门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昆明市文创产业增加值从193.84亿元增长到约288.53亿元,年均增长8.3%,占GDP比重约为4.28%。文创产业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这应成为城市形象推广的共识。
对于外界而言,无论是红树林又抑或是“红树林之城”,还是相对陌生的。而且在旅游市场的转化上说,其背后的生态游诚然不如一些刺激新潮的游戏项目来得吸引,那么又该如何吸引目光与关注?借力文创“出道”,无疑是个好办法。过去湛江推出过不少文创产品,受到了市民游客的关注,但距离真正的“爆款”诚然还有一段距离。且随着产品的增多、竞争的加剧,同质化、蹭热度等问题也开始显现,有的本土文创产品只是徒有虚名,打着文创的幌子,实际上产品与文化没有任何联系,反而变成了纯粹的“商业包装”。举个例子,湛江醒狮享誉国内外,但随便制作个舞狮模样的文创产品,就能凸显湛江的醒狮文化吗?这种“不走心”的行为,不仅于湛江城市形象打造无益,反而更加淡化了特色、弱化了IP。因此,“红树林之城”文创产品设计,一定要紧紧扣住“湛江红树林”这个主题与对象,没有把湛江特色、红树林文化作为内核,就算再漂亮、再新潮那也刻画不出“湛江红树林”,更展示不出“红树林之城”的形象。
好文创讲述湛江好故事,一件文创产品,就是一个“文化使者”。期待首届“红树林之城”主题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能多出精品,让游客不仅能从中领略湛江文旅新乐趣,也能对其中蕴含的红树林文化内涵有更直观的认识,明白湛江为什么要建“红树林之城”、凭什么建好“红树林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