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幼儿园,老师们结合东海岛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开发了人龙舞文化课堂,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人龙舞课堂也全面开花。(11月15日《湛江日报》)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尝试把非遗教育引入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认知非遗。如雷剧、醒狮、人龙舞、鱼龙灯等纷纷走进课堂,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蓬勃朝气。
11月15日湛江日报又报道了一则非遗进校园的消息,说的是经开区二幼结合东海岛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开发了人龙舞文化课堂。对比过去的报道内容,经开区二幼促进非遗进校园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做好了从“文化”到“教材”的“转化文章”,把人龙舞这一本土特色浓郁的非遗项目,融入到了数学活动《比较长短》、语言活动《人龙舞传说》等课程之中,“幼儿园一日活动”方案里处处可见人龙舞元素;其二,是利用数字化赋能非遗进校园,经开区二幼引进希沃白板教学软件,在加强信息2.0建设的同时,教师们充分利用软件的附加功能,将生动有趣的动画和互动游戏结合,让非遗“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幼儿对人龙舞的互动与兴趣。
非遗进校园,就该着力做好“转化文章”。在幼儿园、中小学,每个幼儿、学生对非遗的理解和认同,绝非短期突击所能实现的,这需要通过持续的接触和研习来深化认识,增进了解。而让“文化”变为“教材”,很大程度上转化的钥匙是“兴趣”。如今,智能手机、移动游戏等分散了孩子们对课堂的专注力,更不用说本就不列入考试内容的非遗。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进而上升为终身爱好,成为非遗传承者、继承人,这是非遗进校园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非遗进校园、进课堂,不等同于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只有越来越多学生对非遗感兴趣,非遗才能与时俱进,永续发展。经开区二幼的做法很值得借鉴的一点,就是兴趣的培养,利用数字化课堂的创建、信息化教学的赋能,让课堂“活”起来,让非遗“动”起来,令数字技术、非遗文化、课堂教学三者进行充分的“化学反应”,最终效果便是“极大程度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做好非遗进校园的“转化文章”,光靠一个幼儿园、一个学校是很难办到的。每一个非遗项目,本就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元素,将其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信息技术等融合起来,光靠教师们自我摸索肯定事倍功半。做好顶层设计,组建“转化小组”,引导非遗传承人等相关各方积极参与进来,这些都亟待相关部门负起责任、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