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如何给信用经济插上腾飞之翼?

零壹财经
2023-01-12 19:54:01


(相关资料图)

2023年1月6日,“第二届中国信用经济发展峰会暨零壹智库年度峰会”在线上举办,会议以“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促进信用经济发展”为主题,围绕数字经济、信用经济等专业话题开展讨论。在本次峰会以“数字经济与信用经济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前海征信董事长崔崟、道口金科合伙人郇公弟、诺华诚信中国区副总裁兼深圳办公室总经理於辰、益博睿征信(北京)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劳杏彬就“信用经济的特点与发展现状”“信用经济的潜力型业务与掣肘”“信用经济的趋势与畅想”进行了讨论。

圆桌论坛由零壹智库CEO柏亮主持。他说,数字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发展的核心战略和主要增长曲线的核心贡献者,数字经济尤其是数据经济为信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工具、动力和商业模式,数字经济和信用经济的发展是相生相伴的,信用经济的发展倒过来也可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本次峰会由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委会、深圳信用促进会、零壹智库、《陆家嘴》杂志、《价值线》杂志联合主办,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数字金融实验室、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数字经济研究小组提供学术支持。一、数字化浪潮下,信用经济的基本特征与趋势崔崟认为,传统经济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物换物,第二个层次是货币经济,第三层则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和数字经济相辅相成,信用的评估需要对目标主体的行为进行数字量化。2015年前后,信用体系更多围绕在个人消费层面,而近年来小微经济通过国家扶持后成为非常活跃的潜在市场。小微经济对银行业而言风险更难把控,原来依赖于线下走访,目前银行更加多的利用RPA、OCR等技术,获取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从而使得线下的人工走访,变成线上的模型评估,有了更加量化、细化的评估体系,进而帮助小微经济更好发展,打通小微经济与宏观经济的连接。郇公弟表示,信用主体主要分为企业和个人。个人端经过5-10年发展相对成熟甚至略有泛滥,从近年国家政策、银行举措来看,未来更多聚焦于企业信用领域。企业根据类型划分,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的信用发展略有差异。大型企业的融资体系相对完善,中型企业有一定资产抵押,小微型企业近年发展较快,方法论上可能借鉴了此前个人信用体系的一些模型和评估方法,资金方也慢慢接受了通过小微企业行为数据进行信用评估的方式,但额度整体偏小,处于起步阶段。於辰说,信用经济近年来才走入政策中,迎来规范与发展。香港与内地信用经济发展略有差异,内地数字化程度突飞猛进,数字化发展长足进步,数据分析与应用领先于香港。香港信用评估仍侧重于信贷行为,而内地则延伸到支付行为、用户画像等层面,也希望能把这些新的信用评估方式带到香港。香港也有一些自身优势,风险定价方面未来可以和内地深度融合。劳杏彬认为,信用经济一直存在,近年来重要程度不断走高。信用经济目前卡在瓶颈,政策从出台到落实以及整个体系的完善,相对西方国家仍有较为漫长的道路要走。信用经济的关键在于数据,当前官方层面的数据以框架为主,有待细化。企业和个人端要加强“数据是资产”的理念,在实际活动中要着重构建自己的数据资产,第一可以为信用市场提供更多替代数据,第二则是解决“征信白户”问题。企业和个人适当让自己拥有征信记录,能带动整个信用经济的发展。二、信用经济的创新机遇在哪里?郇公弟说,国内信用经济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信用一分为二,其一是面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信用,其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信用贷款发展速度较快,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信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数据不足、割裂、分散的情况,企业的存货数据、物流数据、税务数据、合同数据、订单数据很多尚未集中应用,也很少有大型机构能够整合上述数据。数据产权不清晰也是当前的问题之一,发票数据既有买方也有卖方,单独一方能否作为信贷依据仍有分歧。依托企业数据的金融信贷和商业信用产品,都是每年千亿计的市场机会。於辰认为,数字时代模糊了一些数字信息的定义边界。信息的分析、处理、使用往往先用后治,与信用经济相关的一些立法相对欠缺,市场需要一个被广泛认可、应用的评价体系。两岸三地仍存有不同的信用评价体系,呈孤岛状分布,香港金融机构需要内地客户的数据作为评估,但相关数据并未打通,在便利性层面略打折扣。突破信用信息壁垒、实现跨境数据的流通与应用、建立大湾区通用的信用信息标准都亟需努力。未来个性化信贷产品设计、信用合规存在较大发展机会。崔崟表示,2022年是企业征信的新纪元,从企业数据源之间传送到金融机构的通道因政策原因需要中间机构进行输出。2022年下半年企业与企业之间信贷、赊账服务也崭露头角,这也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内部数据反哺宏观经济的方式之一。在和多家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洞察到银行的供应链模式的新变化,即从原先的上游应收账款,已经延伸至下游的经销商。近几年,核心企业通过搭建内部数据中台的契机,治理了内部的经营、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数据。核心企业将这些治理后的销售数据,与银行进行共享,让下游的供应商可以从银行拿到价格低、资金足的贷款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销售。而银行有了这部分数据后,在贷前审批、贷中放款、贷后预警等环节,更有效判断这些企业的风险,通过这些数字的流动,形成了核心企业、下游经销商、金融机构的“三赢”的局面。三、信用经济实际业务有哪些挑战与掣肘?劳杏彬表示,当前业务主要分为决策引擎和企业征信。决策引擎为贷款决策提供相关服务,“断直连”对决策引擎影响不大,但数据应用、数据安全影响较大,如云端数据的调取有难题存在。企业征信业务集中于企业间赊销往来,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息息相关,受大环境影响波动。除此之外,数据的管制对企业征信也有较大影响,在赊销应用场景下较难拿到强授权,对数据应用产生挑战。当前寻找替代数据解决相关问题。郇公弟认为,当前信用经济的人才、技术储备相对完善,主要受政策影响波动较大。此外,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是否融合监管,目前的讨论还有欠缺。尤其是企业层面的数据应用、隐私保护、产权定义尚不明确,金融数据相对齐备,企业履约数据相对不足,导致信贷无法覆盖更多的企业主体。政策的不确定性和资金端对新信用评估体系的接受程度是未来的关键。於辰说,当前的业务掣肘是如何挖掘国内大数据、替代数据的应用。香港信贷机构只拥有客户最基础的信贷数据,缺乏支付数据、出行数据,这需要政策的融合与香港居民数据分享习惯的培养,香港居民对隐私保护极为重视,信贷机构也需要居民的强授权,数据的丰富与打通亟需解决。大湾区仍需要一个信用数据层面的法律法规,以便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崔崟说,希望相关政策能够进一步细化至可执行方案。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中“数据不出境、不出域”的要求也对目前信用经济的人才体系构成了挑战,如何从单一的风控、建模人员变成“风控建模+技术”的综合素质复合人才,这在征信行业中比较欠缺。旧业务与新技术的融合,更有利于开展征信业务,也是当下征信机构所急需的。四、信用经济未来1-2年的展望崔崟认为,信用经济在党的十二大报告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下,独立第三方征信机构有机会在多个信用应用场景开创新道路,底层基础建设的铺设实现了技术的蓬勃发展,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信用经济,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希望把握机会,发挥从业经验,提升数据科技水平,扩大征信生态圈合作,聚焦解决小微信用的提质增效问题,提供专业的企业征信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全力支持助企纾困。於辰表示,希望能够在大湾区合作中得到一些政策支持与技术供给。在符合当地法规、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可行的互联互通机制,以此帮助粤港澳两地企业更好的“走出去、引进来”。香港与内地的经验互补也能为中国、国际提供一个信用的“超级联系人”,促进中国和国际交流。郇公弟说,数字经济发展会越来越快,为信用经济提供很好的基础。所有个体、企业都需要保护、养成自己的信用,以适配于时代的发展。劳杏彬说,企业要沉淀自己的信用记录,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画像、评级报告,必备不时之需。将“先用后信”变更为“先信后用”。信用的重复再利用也是趋势之一。此外,如何在征信白户踏出信贷第一步时提供帮助,也是未来征信企业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440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