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辽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孙天舒
我们中国对外的世界的称呼是China,其实还有一个世界称呼就是辽(代)契丹的音译“Китай”,我们的北方的辽文化原来这么强盛,可以在世界当中来代表中国,那么他的这个最好的一个载体瓷器却相对的没落了,所以这个点非常触动了我。
【解说】辽代陶瓷简称辽瓷,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但是传承过程中,辽瓷工艺断档近300年,在没有相关史料、不知配料与技法的情况下,恢复辽瓷技艺困难重重。2017年,历经多年打磨,经过数百次实验,“85后”辽瓷传承人孙天舒成功破解辽瓷技艺“密码”,并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资料图)
【同期】辽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孙天舒
对于辽瓷来说,你既要做它的声誉的一个传播,让大家知道什么是辽文化?什么是辽瓷?那么也要对于整个技艺深入的恢复。所以在这一段,我们不仅仅是要做陶瓷,而是要做这个文化,也要挖掘这段技艺。
【解说】因为对瓷器长久的喜欢与好奇,研究生时孙天舒报考了陶瓷方向的专业,在不断学习的过程接触到了辽瓷,并爱上了辽代文化。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全国各地各类陶瓷的制作方法,孙天舒曾走访全国各大窑口,开始了对辽瓷古老工艺的探查和研究,并决心用自己的双手让辽瓷技艺“重生”。
【同期】辽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孙天舒
因为你不做我不做,那这个文化谁来做呢?那么它总要有一个人来去先做这个技艺,然后再来引这个文化,所以最早的时候,一个信念就是我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的学生,也是家乡人,应该对家乡的文化去做点事。
【解说】孙天舒告诉记者,陶瓷制作是一项体力与耐力并存的工作,对力量有着极高的要求,对女性工作者并不友好,尤其是面对技艺失传的辽瓷,要重新解锁配料与技法,恢复之路并不平坦,考验孙天舒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消耗,更多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
【同期】辽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孙天舒
印象最深的就是开一次窑门坏一次,因为我知道我能到烧的那一步,我前期是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看原料、制作,包括装饰等等,而且能到最后一遍烧的时候,前面也是要经历过两次三次甚至更多的烧造的这一块,因为我觉得我每一次我好像都很有动力的去试验,当你所有的觉得可调的参数都调完还没成功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压力真的是挺大的。
【解说】孙天舒介绍,器物扁身是辽代陶瓷的最大特点,而一般的窑口多为同心圆,这就为辽代陶瓷的制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一度一度改变窑口温度、一点一点调制材料配比,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错和不断总结,孙天舒终于烧制出了从色彩、密度、手感、音感均能媲美出土文物的辽瓷器物。
【同期声】辽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孙天舒
毕竟它之前也空档了这么长的一个时间,能做出来可能真的是一份眷恋和一份幸运,做不成可能也是一个常态,只是我更愿意去多试一次,再多试一次,可能就慢慢的总结出了一个经验,最后也确实很幸运,就把这个恢复期走完了也走成了。
【解说】如今承担着发展辽瓷文化使命的孙天舒,成立了辽瓷文化产业园,建立了辽瓷展馆,并将精力放在研制辽瓷创新品上,拥有的部分专利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产品也被纳入国礼用瓷。同时,为了更好普及辽瓷文化,孙天舒通过辽瓷文化进校园、开办公益制瓷培训班等,让辽瓷走进大众视野。
【同期】辽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孙天舒
我们现在的这个定位,是用可以使用的千年文化,做拿得出手的辽宁礼物,那么为了这一个千年文化,我们愿意做的是在文化上更深的去探究和传播,所以我们在教育这个板块,不论是培训还是课程,我们未来也会走得更深,也会想走得更广。那么辽宁礼物这一端,我们也想把这个技艺,目前拥有的多项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技艺,来呈现出更多的一个礼品的形式,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能来使用,让每一个走出辽宁或走进辽宁的人,都知道我们有一个文化名片。
王艺霖 沈阳报道